English

赤峰:树进沙退

1998-07-07 来源:光明日报 李惠均 我有话说

在北京东北方400多公里的内蒙古赤峰市,在历史上曾因有“平地松林八百里”而被称为“松州”。但是,近代由于战争频繁,加之开垦日甚,生态环境日趋恶化。于是,北部的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开始逐渐向这一地区蔓延,到1947年,沙区占到了全市60%以上,森林茂密的“松州”成了一片荒凉的典型荒漠化土地。

一到刮风的日子,这个地区就会三天见不到阳光。越来越多原本适于居住的地方被沙地吞没,许多居民被迫迁居。风沙不断,雨水稀少,农作物的收成根本没有保障。

近在眼前的沙漠化的威胁,使植树造林、改善生态的行动从50年代开始,就在这里代代相传。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,赤峰人民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整治国土、绿化家乡的艰苦历程。封沙封山育林育草,引洪拉沙淤地造田,各种大规模群众性防治沙漠化行动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。与60年代相比,如今赤峰市的无霜期延长了5天多,大风次数每年减少了10次左右,沙暴天数下降了60%,年泥沙流失量也由过去的1.1亿吨下降到5000万吨。

在赤峰敖汉旗荷叶勿苏治沙林场,沙地樟子松林中今年长出了自然生长的松苗,使人工林开始进入良性循环。就在30年前,总面积4万亩的荷叶勿苏林场里80%的地方都是起伏不平的沙丘。治理前,整个地区白茫茫一片,只有个别的地块有零星的黄柳和沙蓬。但是现在看到的是草地、灌木丛、樟子松树林,连绵起伏,一阵风吹来,夹带着潮湿的水气。用塑膜衬底的一块块稻田里,秧苗茁壮生长,成千上万的蝌蚪预示着沙地里将出现第一批两栖动物。要不是有一条沙路穿过丛林,第一次到这里的人,谁也不会想像到这里曾是赤地千里的沙漠。

“植树造林”在内蒙古赤峰市不再是动员口号,而是所有人都意识到的出路所在。如今,400多万赤峰人民在这片占国土面积近1%的土地上,治理开发了60%的沙地,将森林覆盖率由50年前的5%提高到今年的21.85%,在北京与沙地之间筑起了一道防线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